top of page

講座紀錄|偶的轉化,劇的靈魂,探索偶的大小事

已更新:2022年10月8日


時間|9/20(二)19:30-21:00

地點|台北・思劇場

主持人|策展人 耿一偉

與談人|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團長 鄭嘉音

藝術報國藝術 總監 陳柏潔

藝術報國 團長 陳鈺分


偶有什麼特殊之處,偶又能做出什麼真人無法代替的演出?講座「『偶』的轉化,劇的靈魂」由策展人耿一偉主持,邀請「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」藝術總監鄭嘉音及「藝術報國」兩位主創陳柏潔與陳鈺分一起聊聊偶的大小事。




耿一偉提及,在臺灣,偶戲的位置較為邊緣,較少被大眾了解,或是只能想到布袋戲。但在國外,偶戲在劇場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。不過隨著創作越來越多元發展,在臺灣的劇場中,偶的使用也越來越常見。


鄭嘉音本身就是一個愛「偶」人士,喜歡與偶獨處的時光,可能來自小時候常常獨自在家與玩具共處,所以自己對偶與物件似乎更有感情,甚至能與物件共感。踏上偶創作的起源,則是在多年前觀賞法國香堤偶視覺劇場(Compagnie Philippe Genty: Puppetry Visual Theatre)演出時,興起了一種想要用偶戲到世界各地表演的念頭。


「偶是不會老、不會死的,它會一直存在那裡,承載很多故事與回憶。」

近來,無獨有偶更創立國際偶戲職人學校,希望培養更多專業偶戲人才。而「藝術報國」的兩位主創,則認為自己由成長過程與生活中,逐漸認識與接觸到偶戲。



偶的歷史,淵遠流長


鄭嘉音分享,偶戲的歷史可以回朔到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記載,洞穴理論就暗指了影戲的操作。在偶戲漫長的年輪光譜中,產生了很多產物,能夠被切片放大,呈現在劇場中。


在中國歷史上,則有以偶代替真人作為陪葬品的記載,北宋《侲童儡圖》,代表偶戲非常風行,讓兒童也模仿操作偶作為遊戲。南宋《骷髏幻戲圖》則也揭示了在人類將偶視為虛實人生、人生如夢的心理刻劃。在西方中世紀修道院中也出現了民間的藝人操演偶戲的圖畫,他們能夠帶著一箱偶,深入到民間、市集之中。


傳統上,偶戲仍模仿真人的舞台,有行當的分類、出將入相、唸詩、唱曲的行為,西方的偶也會唱歌劇,而在二十世紀後,抽象主義、達達主義等各種藝術流派的盛行,讓藝術家們開始思索偶的定義。

克雷格(Edward Gordon Craig; 1872-1966)甚至有「超級傀儡」之說,認為偶就是最好的演員,人類需要去「扮演」角色,而偶本身就是那個角色。其他藝術家如德國懸絲偶大師亞伯特·羅瑟(Albrecht Roser; 1922-2011)突破了偶演出與舞台的界線、荀恩拜(Ilka Schönbein; 1958-)以肢體與偶共演的跨界衝擊,都以不同方式呈現偶戲的可能性。耿一偉亦補充道,偶能夠將詩意的隱喻具現化,影響深遠,涵蓋許多表演藝術類型。



《艾拉——第一次造訪》,也是創作者探索生命的渴望

《艾拉——第一次造訪》是「藝術報國」的創作,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、雲林縣政府、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共同合作委任,在策展人耿一偉的提議發想下創作。「藝術報國」兩位主創陳柏潔與陳鈺分各自為舞蹈與設計背景,團隊中也各有不同領域的人才。雖然彼此背景不同,但他們希望盡量不要標籤自己,使創作有更多可能性與趣味。《艾拉》的加入則開啟了眾人跨領域創作的想法


在受邀創作《艾拉》時,先前沒有太多偶戲創作經驗的兩位主創,就開始思考她們可以做些什麼。第一個核心想法是希望這是一個生命很長的作品,所以命名為「第一次造訪」,每一次的演出都可能因為環境以及與觀眾的互動會有所不同。而主人翁艾拉設定為一個來自未來的十二歲小女孩,到了這個時空來進行她的畢業作業「田野調查」,用她的視角來看當下的世界。




大型偶艾拉的運作,則是內部的演員以踩高蹺的方式進行,操作者同時也會是艾拉的「探測器」,有更多的功能與想像。表演者的揭露與展示,也是表演的一部分。而艾拉出現時,將為周遭的人創造不同的感受與氛圍。



創作過程中,主創團隊也覺得自己像是小孩,懵懵懂懂,有著各種思考。他們也與艾拉一樣,思考著未來更多的可能性。
「艾拉來到這個時空到底要田調什麼?就像我們現在也還不知道。我們透過這作品的媒介,來認識這個世界。」

艾拉也將透過她的臉書帳號,分享她的作業、見聞、大大小小的疑問,期待和大家互動。

➜➜追蹤艾拉的探險日記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ylaFromTheFuture



2022桃園鐵玫瑰藝術節《艾拉——第一次造訪

・時間:11/19(六)14:00/16:30

・地點:​桃園展演中心 門前廣場

・參與方式:免費觀賞




《自私的巨人》詩意經典,分享感動人心的力量

「王爾德文學劇場第二部曲《自私的巨人》」來自英國文豪王爾德(Oscar Wilde, 1854-1900)的同名經典作品,也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繼《快樂王子》後,第二度呈現王爾德的作品,並由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共同製作。


藝術總監鄭嘉音本身非常喜歡王爾德的作品,認為其作品在殘酷之中,又有浪漫唯美的衝擊,衝撞既定的價值觀。這幾年,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創作都是共創模式,導演、編劇、演員與設計群共同參與。創作時,他們會先一起畫出故事裡印象最深刻的事情,交換、拼貼,找出故事中自己最有感受的地方。之後,用紙箱與報紙等,製作成立體的物件,來模擬從平面變為立體的感受,去尋找感覺,並用擅長的媒介呈現出來。在這些測試之後,就會開始畫正式的設計圖、製作戲偶。


這次《自私的巨人》呈現方式也別出心裁,展現了巨人與一般人不同的獨特視角,並以手工打造精巧機關,呈現出細膩感人的質地。現場有操偶師、說書人與現場樂手演出,由說書人來負責聲音的表演。《自私的巨人》也將是一個與觀眾靠近、親密的演出,期待觀眾從偶的演出中感受到故事中,愛與友誼的力量。



(下圖)戲偶設計從草圖開始設計,進而在排練中找到戲偶最佳的呈現方式




2022桃園鐵玫瑰藝術節 王爾德文學劇場第二部曲自私的巨人

・時間: 11/11(五)19:30、11/12(六)14:30

・地點:米倉劇場

・票價:500元,購票請上OPENTIX售票系統

bottom of page